清晨,海風裹著咸澀的氣息鉆進窗縫,將鹽工從夢中拽醒。他們套上沾著鹽晶的膠靴,騎行在鹽圩小路,在萬畝鹽田映襯下,鹽工這道獨特的風景便融入了這片銀白的世界。
鹽業(yè)生產(chǎn)正盛,機械的轟鳴聲與浪濤的私語交織。上班不久的鹽工們在踏入結(jié)晶池時,無人機正掠過鹽田上空,鏡頭下的鹽池宛如打翻的調(diào)色盤——赭紅的鹵水、乳白的鹽碴、金褐的池埂,縱橫交錯地鋪展到天際。活碴機的轟鳴聲從遠處傳來,耙齒扎入鹽層,掀起一片雪浪似的鹽花。在海礦鹵結(jié)晶區(qū),淮鹽非遺傳承人韓勞模彎腰抓起一把鹽粒,晶瑩剔透的鹽粒在掌心簌簌滾動:“你瞧這碴口,足有三指厚!冬天‘冰下抽咸’蓄的鹵水,也即將化為人們舌尖上的‘純凈風物’。”他的聲音混著潮氣,被海風揉碎在鹽田深處。
千年古法“天日曬鹽”的智慧,早已刻入每一粒鹽的肌理。制鹽老匠人或許不會想到,多少年后,鹽田上仍有子孫循著祖輩的足跡,以機械臂膀延續(xù)著“煮海為鹽”的傳奇。鹽工匡師傅的拖拉機“突突突”地駛過一塊塊鹽田,車斗里堆滿了扒鹽用的管道。他沖我們揮了安全帽,帽檐下是曬成古銅色的笑臉:“因為天氣原因,今年春扒鹽比往年推遲了五天!咱們這老鹽場,倒比年輕人還精神!”大廩在晨光中越堆越高,像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雪峰。我踮腳眺望,見幾個年輕的大廩工正將流下的原鹽做成鹽廩,防止流出廩基。他們的藍布衫被汗水洇出深色的云紋,仿佛鹽田上浮動的群島。
晌午的日頭毒辣起來,鹽池泛起細碎的銀光。疏通管道的間歇,快要退休的老鹽工感慨地說道:“從前哪有這些機器?”用手指了指鹽業(yè)科技創(chuàng)新成果展示區(qū)的收鹽車,“想當年,我們扒鹽,全靠一副鐵耙兩雙手。機器扒鹽快,可這聲兒,是老祖宗留給鹽田的魂……”
暮色染紅鹽廩時,最后一管原鹽輸送到大廩處。程老的孫子蹲在廩邊,舉著手機拍攝鹽廩投下的長影:“爺爺,無人機拍的視頻上熱搜了!大家說咱鹽場像水彩畫!”老人瞇眼望著晚霞中的鹽田,皺紋里嵌著晶亮的鹽末:“你太爺爺那輩,扒鹽時雖是全人工,但鹽廩堆得不比現(xiàn)在差,可惜沒這能飛上天的玩意兒……”
歸途的鹽圩路上,程老忽然停下腳步。遠處機械臂正將鹽裝上貨車,想起之前的木耙與風車,仿佛古老的曬鹽灘涂就在眼前。咸香的鹽風掠過鹽田,帶著千年未變的潮聲。他輕聲說:“我們的老鹽場被評為淮鹽技藝非遺。”他彎腰掬起一捧鹵水,夕陽照在掌心淌成碎金:“機器扒鹽再快,有些東西總得有人守著。”
夜色吞沒鹽田時,家家戶戶亮起燈火。扒鹽的工人仍舊不停的忙碌著,鹽廩的影子在月光下靜靜“生長拓寬”。谷雨將盡,而海風冊頁間,依然翻涌著銀色的潮汐。(許東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