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開放以來,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。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、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、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。
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節點,十九屆四中全會為“中國之治”進一步明確了重要原則和“時間表”“路線圖”:到2021年,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;到2035年,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,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;到2049年,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、優越性充分展現。
四中全會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,它由13個部分構成,其中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,它統領和貫穿其它12個方面的制度: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、民生保障制度、社會治理制度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、“一國兩制”制度體系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、黨和國家監督體系。
大至一個國家,小至一個企業,企業要想更好的與時俱進,同樣需要關注制度建設,不斷完善制度體系,推進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進步。
企業制度建設要放在企業發展道路、治理模式、經營理論、制度四個方面中把握,統一于企業的經營實踐中。企業制度制定的不好,或執行的不好,除了制度本身原因外,與其它三個方面也是息息相關的。
企業制度建設要不斷完善根本制度、基本制度、重要制度。要分清楚哪些是國資委、集團、股東會、董事會要求或下達的制度,哪些是經營層制定的制度,哪些是部門制定的制度,做到于法有據。四中全會提出,把按勞分配為主體,多種分配方式并存,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,那么作為地方國企,企業內部的分配制度就應當提檔升級,至少是“三重一大”管理的范疇。
企業制度不僅要強調管理,更要強調治理,不僅要建立治理體制,更要建立治理體系。由于人員流動的常態化,造成原先認為是上下級關系的認識,不能滿足現在企業管理現狀,靠命令、指令式、罰款式管理已經非常不合時宜了,要逐步建立治理體系,從人的發展角度,從員工在企業的多種身份角度,不斷改進基層組織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,在制度層面要充分體現職工是企業的主人。
企業制度要強化責任安環意識。很多企業以往安環工作好像是與政府部門斗智斗勇,現在看來,一個企業不注重安環責任,不重社會責任,企業員工甚至領導干部也不會對企業真正有責任意識的。將安環責任落到制度層面,就是要將安環工作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布局。
企業制度要關注權力執行和監督。破壞企業制度的往往是領導干部,以往很難在制度層面真正約束領導干部,隨著巡視(巡察)工作的深入推進,從制度層面對權力的約束實際上是對領導的關心和保護。權力監督不僅來自于上級,也要在制度層面強化員工的監督,提高企業決策民主化水平。企業領導干部要帶頭維護制度權威,做制度執行的表率,帶動企業自覺尊崇制度、嚴格執行制度、堅決維護制度,還要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。
制度體系建設,需要股東會、董事會、監事會、黨支部、總經理辦公會、職代會等形成合力,做好頂層設計,明確重要原則和“時間表”、“路線圖”,并且要將制度的與時俱進作為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。
獨行快、眾行遠。不斷汲取四中全會的精神和智慧,強化企業制度建設,確保企業發展行穩致遠。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(蔣干兵)